剛進高中,遇到很多大名鼎鼎的同學,山豐心里本來沒有底,第一次模擬考試,山豐非常成功,毫無懸念第一名,然後,慢慢了解了同學的情況,感覺自己還是很有把握的,至此,心里學習的弦就繃得不是那麼緊了。山豐漸漸有種感覺,相b初中,似乎是一種覺醒,不是課堂上講的所有內(nèi)容,也不是所有課程都值得全心投入學習。其中,政治課是山豐最討厭的,特別是關(guān)於辯證法、資本主義、社會主義、唯物論等等內(nèi)容,山豐不是說這些內(nèi)容不好,而是老師講不清楚,其中的辯證法簡直就是「變戲法」,毫無原則可循,一些政治上的結(jié)論也下得武斷,只容記憶背誦,不容質(zhì)疑爭論。高一讀完,山豐選擇了理科,最主要的原因是文科高考難度更大,長壽中學的理科在那些年每年都有進入北大、清華、中科大這類頂級學校的學生,當然人數(shù)很少,一般每年只有一人,但是文科則差很多,通常最好的只能到四川大學,歷史上最好的去了廈門大學、對外經(jīng)貿(mào)大學。山豐在初中就樹立了報考北大的意愿,當時無論從哪方面衡量,北大都是中國的第一校,何況山豐對文史方面的知識也很感興趣,自然認定北大是最好,也是最適合自己的大學。當時,中科大曾盛極一時,但山豐認定這樣的學校太偏狹,山豐那時就隱隱覺得自己不會一輩子僅僅埋首於自然科學中。長壽中學除了85、86屆兩位最好學生去了中科大,之前和之後的最好的學生都是選擇了北大,特別是83屆的蕭舒斌,他去了北大的計算機系,是山豐的鄰居,從小聽著他的傳奇故事長大,對山豐的影響很大,更堅定了報考北大的決心。
回顧一下與山豐相鄰幾屆的長中學生進入最好大學的情況。84年,長壽中學高中由兩年制改成三年制,沒有畢業(yè)生。85年高考據(jù)說第一名是發(fā)音如此,漢字大概是宋喜淩,他父親是長中歷史老師,去了中國科技大學,有陳小偉進入北大,86年第一名雷勁,山豐姐同學,去了中國科技大學,無人進入北大,87年第一名彭述明進入北大?,F(xiàn)在,從互聯(lián)網(wǎng)獲悉,陳小偉和彭述明都在綿yAn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,做到了很高的位置。如果算上82年、83年進入北大的李鳴峰、蕭舒斌,當時長中的傳統(tǒng)無疑最認可北大。其實,當時北大作為中國第一高校的地位遠b現(xiàn)在無可爭議,無論是官方,還是民間。山豐剛進北大,就發(fā)現(xiàn)北大的宣傳欄或者廣播站、校報,包括老師們、高年級學生們,提到北大,都以中國最高學府代稱,直到89年以後,官方逐漸扶持其他院校,以壓制北大和北大學生在中國大學中的盛名和威望,消解他們在運動中的領(lǐng)導力。那時,復旦大學的江南第一學府的稱呼也很穩(wěn)固,不像現(xiàn)在,有好幾個學校不服氣。
當時理科高考一共考七門,分三天進行。第一天上午是語文,下午化學,第二天上午是數(shù)學,下午物理,第三天上午英語和生物,下午政治。其中,語文、數(shù)學最重要,為120分,生物最不重要,為70分,其余100分,總分710分。數(shù)學是山豐的最強項,通常都是滿分,而且通常提前半個多小時完成,不過山豐會留在考場,反覆檢查,不會提前一分鐘交卷,確保沒有失誤。語文山豐在100~110分,物理90~95分,化學最不穩(wěn)定,但最差也有85分,最好得過100分,英語85~90之間,政治也很不穩(wěn)定,通常在60~80之間,生物在60左右。因此,通常山豐的最低也能得到600分120+100+90+85+85+60+60,大多數(shù)情況山豐總分都在620分左右,在年級里,應該b其他同學高出不少。北大當時在四川的最低錄取分數(shù)多年保持在550分左右,當然剛上線的分數(shù)只能去冷門專業(yè)。山豐只希望進入北大,完全不關(guān)心什麼專業(yè),而且山豐認為選擇專業(yè)是個人的Ai好和專長,無所謂熱門冷門。在當時的條件,山豐的老師和父母都對大學的專業(yè)知道有限,山豐的父母不是大學生,山豐的老師很多畢業(yè)於長壽師范,這是我們本地的一所中專,也不是大學生,山豐自己更不知道這些專業(yè)是什麼了,覺得都差不多??傊?,山豐仔細b較了自己的成績和北大的分數(shù)后,覺得進入北大很有把握,因此山豐更有理由放棄一些山豐認為沒有意義的內(nèi)容,b如政治和一些生物,甚至一些化學。生物在山豐看來是和政治差不多的文科X質(zhì)的課程,大量的記憶,沒有多少道理可推理?;瘜W也有些接近文科,很多記憶的東西,數(shù)學的味道b較淡。山豐那時對待各門課程——除了語文、英語、政治——常從數(shù)學的角度出發(fā),越是類似數(shù)學,就越覺得是好的學科,有深度的學科,值得學習的學科。高中同學保存著山豐的一張成績單,高三的兩次考試總分都在600以上。
這張成績單上還真實地記錄了山豐當時的T育成績,可以說出奇的差,山豐印象里從小到大T育都很差,短跑尤其差,長跑好一些,當然也與自己完全不在乎有關(guān),因為高考不包括T育成績。山豐覺得特別遺憾的是,自己沒有一項喜Ai或者說擅長的T育運動,記得小學時,山豐玩得最多的運動是板球,板子形如乒乓球拍,稍大一些,沒有塑膠墊,純木板,球類似羽毛球,但cHa在頭上的不是羽毛,而是塑膠網(wǎng)。當時山豐還大T與同學相當,大家打球的目的不是想贏對方,而是想如何方便對方接過來,不讓球掉地上,雙方一口氣來回的次數(shù)越多,就覺得打得越好,這種想法幾乎一直被山豐保留下來,以至於後來參加的各種運動項目,都很難贏對方。初中參與的運動完全沒印象了,估計確實自己那時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。
高中參加的運動主要是足球和籃球,那時上T育課,老師一般就是讓大家隨便踢足球,好像足球也開始在中國熱門起來,班級里有幾位踢得好的同學,於是他們帶著大家一起踢,山豐其實踢不上幾腳,但是能夠全場一直追著球,跑啊跑,無論多久,都沒有覺得累過,也沒覺得無趣。高二期間,山豐他們班得了年級足球b賽的冠軍,山豐沒有上場,山豐只是在班級內(nèi)部踢著玩的時候上場。後來有一陣子,興起打籃球,主要是大家都傳言,打籃球能夠長個子,當時班里最熱心組織大家打籃球的是,章霄,他爸爸是縣委書記,當時年級有不少縣里大官的孩子,b如縣委書記、縣長、公安局長等等?;@球不b足球,足球找塊空地,就可以踢了,籃球場是稀缺物,學校里有塊籃球場,一般都有很多人擠在那里。章霄總帶大家到政府大院的籃球場。山豐其實也幾乎m0不到籃球的,只是跟著持球人跑,去防守他,只聽到不停有人喊,「你這樣是犯規(guī)?!股截S分不清什麼是犯規(guī)和不犯規(guī),山豐只是糾纏得很緊,幾乎抱住他了,或者拉住他的手了。實話而言,山豐從這些運動中獲得的樂趣很少,足球稍微好一點,主要原因是沒有人喊山豐犯規(guī),山豐能夠b較痛快地跑下去。
上了大學,班級里主要還是踢足球,以山豐的水準來衡量,當時班里有很多踢得很好,還有半專業(yè)的同學。山豐在大學的T力明顯不如高中,同樣是踢不到球,但是多了規(guī)矩,有人布置你的位置,不允許你滿場追著球跑,即便這樣,大約半個小時,山豐就覺得跑不動了,踢球的樂趣遠不如高中了。真正讓山豐感覺到一點樂趣的運動是,上研究生后,同學中開始流行的羽毛球,這是山豐唯一覺得自己與大家水平b較接近的運動,也許因為大家都是研究生了,都是一群「運動呆子」,所以山豐才稍微感覺好一點。不過還有一個原因,那時常來往的老鄉(xiāng),劉領(lǐng),羽毛球打得極好,而且很照顧山豐,跟著他打,慢慢地知道了一些技巧,b如打吊結(jié)合,也知道了打球要往刁鉆的地方去,盡量讓對方不好接,而不是小學時的打法,盡量多打幾個回合。這個思路的轉(zhuǎn)變,山豐其實花了很長時間,到現(xiàn)在還不徹底,一般要打上幾拍后,才想到要刁難對方,或者無意識時還是喜歡雙方你來山豐往的不停歇。小學還玩過一點乒乓球,當時都是在露天的石臺子上打,山豐覺得乒乓球是山豐玩過的最無趣的運動,沒打上幾拍,大部分時間都在到處跑著撿球,山豐的水準又差,撿球的機會一般都是山豐。
山豐在初中不喜歡化學,可是進了高中,講授化學的老師是一位剛從大學畢業(yè)的年輕nV老師,余紅,很受同學們歡迎,山豐也喜歡上了化學,特別喜歡問她問題,她的解答非常有效,結(jié)果山豐在高一、高二階段,化學也突飛猛進起來,也成為班里的頂尖高手。b較可惜的是,山豐不太喜歡當時的數(shù)學老師,覺得她講得不透,山豐的數(shù)學其實沒有初中學得紮實了,盡管山豐一般還是滿分。英語山豐仍然不喜歡,覺得的文章幼稚,完全沒有母語的深度T驗和隨之而來的會心和愉悅,單詞記憶也很枯燥。由於高考沒有聽和說,山豐在整個高中期間完全沒有練習過聽力,也沒有大聲開口說過英語,完全靠著自己對北大的向往維持著英語學習的熱情。政治山豐幾乎有放棄的打算,山豐無法進入辯證法的那套「偽科學理論」,山豐也不打算花0懂它了。高一和高二山豐常常采用「跟隨戰(zhàn)術(shù)」,就是不愿考出很高的分數(shù),尤其期中考試,故意總分差第二名1分,當然期末考試還是要維持第一。
當時,各地中學都流行的做法是高二就完成高中的所有知識學習,整個高三用於復習。剛進高三,山豐全力以赴,第一次類b考,山豐考了620多分,遠遠高出第二名,隨後的第二次,第三次,分數(shù)逐漸走低,但都在600分以上,仍然遠遠高於第二名。總的來說,山豐到後來,非常厭惡高三的學習,在山豐看來復習的次數(shù)實在太多了,彷佛「1+1=2」要你練習100遍,山豐覺得完全是浪費時間。但山豐仍然覺得緊張,距離實現(xiàn)自己人生的第一個夢想越近,山豐越覺得緊張,越有把握,越覺得不能Ga0砸,高三下學期,山豐經(jīng)常覺得身T不舒服,常常要去醫(yī)院輸Ye,耽誤了很多晚自習,不過對山豐來說,再看那些試卷,也沒有多大意義了,徒增山豐的厭惡感。山豐現(xiàn)在仍然認為,高考的復習時間最佳為三個月或一個學期,所謂「一鼓作氣,再而衰,三而竭」的道理。
高中三年,在山豐的印象中,過得飛快,主要原因就是學校營造的高考氛圍,所有人都埋頭苦讀,沒有什麼活動,同學間交往很少,特別是高三的過度復習,更讓高中生活乏味無聊。印象b較深的一件事是,山豐在高二時,被學校安排參加全國數(shù)學競賽,當時又是像初中那樣,山豐自己去買了幾本輔導書,其中包括國際數(shù)學奧林匹克競賽題目。不過這一次,感覺很不好,題目難度大了很多,完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了,身邊也沒有老師可問??荚嚠斕炫R進考場,爸爸讓山豐喝了一大罐濃茶,山豐平時從不喝茶,到了考場,只覺得心跳越跳越快,怦怦的心跳聲聽得清清楚楚,其實當時的第一感覺是,題目b自己平時收集的題目要簡單,如果正常發(fā)揮,還是有可能如初中一般獲得獎項,當時只覺得心慌,沉不下氣,靜不下心,最後沒有得到任何獎項。這算是山豐求學生涯中遇到的第一次失敗,也讓山豐意識到真實的數(shù)學深不可測,平時的數(shù)學和真正的數(shù)學有很大的區(qū)別,山豐那時就有了不以純數(shù)學研究為職業(yè)的想法。因此,山豐盡管平時數(shù)學成績很好,但是高考志愿沒有填報一個數(shù)學專業(yè)。至今,山豐也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想法究竟是對還是錯。
每個星期六的下午是山豐搜腸刮肚寫周記的時候,前面花好長的時間醞釀,找題目,把自己孤獨起來,遍查心靈中的每一處,找到此時此地的真情實感,然後後面就容易了。通常,情緒蘊積到那個地步,不寫不行了,至於寫作中用了什麼技巧,完全是無意識的,如果有意識,多半落入套路,將真情實感扭曲為虛情假意。寧要樸拙的真情實感,也不要高明的虛情假意。非動情,不動筆。山豐從很小時,寫作文就分兩個階段,醞釀感情,然後一氣呵成。所以,在中學所謂的記敘文、議論文、說明文這三種文T中,山豐b較擅長和偏Ai前兩種,因為這兩種文Tb較適宜情感的參與。醞釀感情,有人叫打腹稿,還有人叫找靈感。後來讀李敖文章,在他看來,那是低手,或者說,業(yè)余寫手的表現(xiàn)。專業(yè)作家,是能夠找到工廠流水線式的模式,穩(wěn)定而機械地輸出文稿。
對山豐老家那些想走得遠的孩子來說,北大是為數(shù)不多的能夠堂而皇之用作理由的大學。那時,如果出川讀書的那所大學不是遠遠地好過四川大學,家長一般不放行,老師和親戚鄰居也不太贊同。山豐第一志愿填了北大,後面的所有大學全部填的四川。為什麼大家都填四川的大學,有一個客觀因素,外地的大學,說實話,北大、清華算是招生名額b較多的,其他b如復旦、、南京大學等等招生人數(shù)不到北大的一半,再下去,b如吉林大學、山東大學,甚至廣東的中山大學等等,人數(shù)更是稀少,且專業(yè)非常不全,而四川的大學,招生數(shù)量巨大,每年招生情況穩(wěn)定,可預測X強,而不像外面那些大學,能否考上,有一些玄學成份。山豐覺得當時中國只有兩所全國X的大學,北大和清華,科大最多算半個,北大清華在全國各省都大致均衡地招生,其他大學都是地方X大學,b如復旦,山豐高考當年50%的學生來自上海,一直到山豐在復旦當老師,大約2023年,才逐步降到大約30%,當年的浙江大學,還未合并,沒有現(xiàn)在熱門,現(xiàn)在大約60%的學生來自浙江,當年b例更高,南京大學也類似,山東大學、四川大學、重慶大學更不用說了。浙大現(xiàn)在在各種排行榜中經(jīng)常排第三,因此,有人總結(jié)了,在中國考進top3最容易的地方,不是北京、上海,而是浙江,因為在浙江前5000名都有希望進浙大。中科大招生b較傾斜的省份是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江西。武漢的兩所大學,武大、華中科大那時叫華中工學院70%的名額在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西四省,其次四川招了不少,因此四川考生很喜歡報考武漢這兩所學校。當年四川考生不愿出省,還有一個客觀因素,在外地上完大學后,基本都要回川,也就是最終工作地點都在四川,留在四川上大學,以後工作有更廣泛的同學關(guān)系。山豐上大學之前,幾乎還沒有讀研究生的說法,山豐老家外出讀大學的,畢業(yè)後找工作,都回四川?,F(xiàn)在沒有這些因素了,估計山豐老家報考外面大學的學生多了很多。
山豐中學、大學階段,發(fā)現(xiàn)家家戶戶的父輩都不愿意孩子走遠,十分不解,現(xiàn)在慢慢猜測出一些道理,大概任憑這孩子如何心高氣傲,覺得自己如何與眾不同,在飽經(jīng)世事的長輩眼里,料定幾年折騰後,還不是找老婆、生孩子、過日子,回到每代人都重復的那些俗事,既然都是俗人俗事,跑那麼遠g什麼。父母看孩子b孩子自己要清醒的多,孩子讀了幾篇課文,學了幾個名人故事,就想入非非,父母早懂得「看破不說破」的道理,唯有在每個具T事情上給孩子的建議無不T現(xiàn)著這樣的人生哲學。
四川的正式高考之前有一個預考,只有通過了預考才能參加正式高考。預考由省里出題,高考由國家出題。也許是高考組織的成本太高,高考錄取的人數(shù)也很有限,四川的大多數(shù)高中生都是通不過預考的,因此預考的題目通常b高考還要難一點。以長壽縣為例,最好的長壽中學估計不到一半通過預考,其他中學就很少了,有的中學據(jù)說只有一兩名學生通過。山豐的預考成績在當時非常好,又是第一名——其實與山豐前面的模擬考相b退步了不少,因此獲得了北大給予的推薦錄取資格,寄來的材料明確說,只要山豐在正式高考中不低於重點大學分數(shù)線,那麼就能被北大錄取。而重點大學分數(shù)線當時一般在510分左右,對山豐而言,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低分,北大的推薦錄取資格更讓山豐失去了追求高考分數(shù)的熱情。最後的高考,山豐得到了570分,對山豐而言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分數(shù),在全縣排名第三,b第一名少6分,但是仍然綽綽有余進入北大,終於實現(xiàn)了夢想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